中诗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中诗头条

“到福田听名家讲座”举办诗人翻译家远洋“从现代性视角重新认识弗罗斯特”

2025-08-19 作者:深圳 | 来源:中诗网 | 阅读:
远洋的诗歌文本细读引起现场诗人与读者的共鸣,大家纷纷提出问题,由此展开了深入的讨论。诗歌与戏剧融为一体的形式令人耳目一新。

  8月16日,“到福田听名家讲座”第14期举办,诗人、翻译家远洋以“从现代性视角重新认识弗罗斯特”为题开讲。诗人、评论家周瑟瑟主持活动。樊子、周艺文、高旗、李麦花、练立平、阿哩、甘红、陈荣荣、郑荣、雷达等50多位诗人作家嘉宾与读者参加了当天的活动。“到福田听名家讲座”活动由深圳市福田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深圳市福田区图书馆主办,深圳市福田区儿童图书馆香蜜分馆、深圳市福田区艺文儿童文学院承办。

远洋(左)与周瑟瑟(右)对谈

部分嘉宾

  远洋是知名的诗人与翻译家,译诗集《亚当的苹果园》入选“2014年文学图书排行榜Top100”,《未选择的路——弗罗斯特诗选》获2019—2020中国诗歌“十佳诗集奖”,《重建伊甸园——莎朗·奥兹诗选》入选“深圳十大佳著”,《夜舞——西尔维亚·普拉斯诗选》《水泽女神之歌——福克纳早期散文与诗歌》《明亮的伏击》《火星生活》等均获广泛好评。远洋曾获深圳青年文学奖、河南诗人年度大奖、红岩文学奖“外国诗歌奖”、第一朗读者“最佳翻译奖”、栗山诗会“翻译家奖”等。

  罗伯特·弗罗斯特(Robert Frost,1874年3月26日—1963年1月29日)出生于美国旧金山,是20世纪最受欢迎的美国诗人之一。代表作品有《诗歌选集》《一棵作证的树》《山间》《新罕布什尔》《西去的溪流》《又一片牧场》《林间空地》和诗剧《理智的假面具》《慈悲的假面具》《诗歌全集》《未选择的路》。弗罗斯特一生历尽艰辛和痛苦,充满了悲伤和不幸,幼年丧父,长子八岁死亡,一个女儿出生三天夭折,中年丧妻,次子自杀,老年时一个女儿分娩而死,他本人一生多病且患抑郁症。诗歌创作上初期也不顺遂,成名较晚;虽然四十岁成名后,后半生享尽荣誉,成为美国最受欢迎的诗人,受聘于多所大学,经常外出读诗和演讲,人生由平淡趋于绚烂,但“经常拖着病体疲惫不堪地回家。”
 

今天我们谈论弗罗斯特时要谈论什么?
 

  “到福田听名家讲座”策划主持、诗人周瑟瑟在主持讲座时表示,今天我们谈论罗伯特·弗罗斯特时要谈论什么?逝去时代的诗人留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对自然的博大的爱,人与自然如何相处,是罗伯特·弗罗斯特留给我们观察事物,并从中获得精神慰籍的诗意生活方式,他教会了我们如何将诗与生活与精神世界恰到好处地联系起来,所以今天我们在深圳福田来谈论弗罗斯特特别有意义。

  远洋认为,读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诗,可能我们会得到“双重收获”:一是诗歌艺术的欣赏和学习,从中获得审美的愉悦,并学会发现和欣赏日常生活中的美;二是也相当于读哲学,从中受到思想的启迪。他是一个哲人,一个哲学家类型的诗人,在他的诗中,我们能找到“反抗现代性”的钥匙,认识分析现代化高速发展给人带来的矛盾与困境,消除漂泊异乡、快节奏的生活、心无所依(心灵无寄托、无归宿)所产生的种种焦虑,实现对世俗现实的某种精神性超越,追求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人与自我(身心)和谐的境界,找到灵魂的家园和归宿。借用苏东坡的诗来说,“此心安处是吾乡”,读弗罗斯特的诗可以“安心”。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的诗是治愈“城市病”的良方。

  远洋在讲座中分析了弗罗斯特的《一簇野花》《补墙》两首诗。《一簇野花》收于弗罗斯特1913年在英国伦敦出版的第一部诗集《少年的心愿》中。这部诗集使诗人一举成名,从而登上了美国现代诗歌的舞台。这首诗属于弗罗斯特的冥想诗(meditative poetry)一类。弗罗斯特的冥想诗常以描述自然界的一个景物或是人们生活中的某个事件开始,然后由写景而抒情,由叙事而说理。于是,自然界的景物或生活中的事件就具有了普遍的象征意义,而诗的内涵也就得以延伸和拓展。

  在弗罗斯特的另一首诗《补墙》中,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就是以失败而告终的。在那首诗中,诗中的叙述者与他的邻居每年春天都要在他们的农场的边界处修起一堵高墙。他觉得这样没有必要,就劝说他的邻居不要再补墙了。哪知那位邻居很固执,他反复地念叨着先辈留下的至理名言:“好篱笆出好邻居”,从而拒绝了与他的交流。在这里,“墙”象征了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但在人类的内心深处却总有一种要打破这堵墙的欲望,而且这种欲望是不可被压抑的。

  远洋的诗歌文本细读引起现场诗人与读者的共鸣,大家纷纷提出问题,由此展开了深入的讨论。

现场读者与诗人们
 

远洋与诗人、批评家、读者对话
 

  深圳诗人、批评家樊子与远洋对话,樊子向远洋提问:罗伯特·弗罗斯特和艾略特两位诗人的诗歌风格有什么区别?

  远洋说,一是语言上:如果说弗罗斯特口语诗,当然是口语的提炼,平实、直接、接地气,平易近人;艾略特则是学院派,采用书面语,喜欢用典,旁征博引,像写论文一样,大量使用来自哲学、神话、宗教、历史、文学(尤其是欧洲传统)的典故,刻意追求语言的歧义、模糊和陌生化效果,晦涩艰深,代表作《荒原》几乎无一句无出处。简单来说,弗罗斯特是口语化的深度,艾略特是智识化的密度,一个听起来像自然的谈话,一个读起来像艰深的文献。二是题材上:弗罗斯特写的是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新英格兰乡村与自然景观,乡村生活与日常劳作诸如割草、修墙、摘苹果、迷路、邻里交往等平凡事件,是他观察人性和探索哲理的切入点,聚焦乡村日常中的人性永恒;在现代化进程中乡村的沦落,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人与自我、人与上帝等四者关系的改变、扭曲、异化甚至冲突;艾略特的题材则是现代都市的精神荒原,高度抽象,他描绘工业文明下大都市的空虚、冷漠、异化和精神瘫痪,人群中的孤独、信仰的丧失、文化的衰败是其核心关切。三是艺术上:弗罗斯特是传统形式的大师,在熟悉的框架内注入现代灵魂;艾略特是诗歌形式的变革者,用碎片、象征和“客观对应物”彻底重塑了现代诗歌的表达方式。一个在既定规则中追求完美声音,一个打破规则建立新的智性秩序。他们的差异深刻反映了现代诗歌发展的两条重要脉络:一条在传统中寻求现代性的表达,另一条则通过彻底革新来回应现代性的挑战。虽然他们采用的外在表现形式不同,但二者所反映的主题或内涵,可谓殊途同归——用一句话来简单概括,都是现代化进程中人类精神家园的丧失。

远洋(左)与诗人、批评家樊子(右)对谈
 

  深圳诗人、作家高旗、练立平都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们还能回到故乡吗?

  远洋说,我们回到的故乡,已经不是记忆中童年、少年时代的故乡,时过境迁,物是人非,一切都已改变,即使是儿时伙伴,相逢还相识,但除了叙旧之外,也基本上无共同语言,甚至三观冲突。住几天后,甚至连故乡环境都无法再适应。尽管我们满怀记忆和深情热爱故乡,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个残酷的事实:作为一个在城市工作、生活数十年的人,无论在生活上还是精神上,实际上我们已经永远失去了故乡。不过,深圳现在不仅是一座现代化大都市,更是一座处处青山绿水的花园城市。借用苏东坡的诗来说:“此心安处是故乡”。只看你具备审美的眼光,到处都能发现美,让你喜爱的地方,让你心安的地方,就是故乡。

  惠州诗人李麦花提出,在城市工作生活二十多年,我一直写故乡的题材,很困惑,如何继续写下去?

  远洋回答说,可以一直写故乡的人和事,但你需要在城市生活的阅历和经验重新认识故乡的人和事,也需要不断跟进了解父老乡亲的多年来的经历或遭遇,了解他们当下的生活状况和精神状态;也可以写这些年来所熟悉的城市生活,或者写历史或其它题材。对于有心者,诗的题材俯拾皆是。作家、诗人和艺术界,都需要不断地在题材上开拓新的疆域、表现手法上掌握新的技能,齐白石尚能“衰年变法”,我们也要不断拓展创新。

  诗人宋楹与远洋对话时谈到,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这首《未选择的路》,我在很多年前读到的时候就非常喜欢。我觉得这首诗非常日常也非常超然。关于生活中的选择,我们每个人一生中都要面对无数次的选择。所谓鱼和熊掌不能兼得,我们不得不在事物的两端做出抉择,而一旦选择就没有回头的可能,我们只能接受因这个选择所带来的或坏或好的结果。所以,很多人都有选择困难症,大概就是害怕那个由你自己挑选的结果。而我喜欢这首诗歌就在于我和诗人有着一个共同点;一旦选择了就绝不回头看的人,我会坦然接受自己的选择。远洋老师的译本,我更为喜欢,因为这个译本的诗韵更为优美、词语也非常凝练,更加体现了原作者的心境。

  诗人阿哩提出如何更准确地翻译弗罗斯特的问题。

  远洋表示,对弗罗斯特的翻译,我对自己的要求只有一个字:“信”,即在真正吃透的前提下,力求做到语句和意义上不增不减,最大限度地减少译者自以为是的歪曲和篡改,不添加任何习以为常的陈词滥调,力求做到语言简洁、朴素,再现原作“简单而深邃”、“看似简单实则复杂深奥”的风格。例如宋楹刚才读的《未选择的路》这首诗,很多地方与别的译本不同,特别是最后一句“And that has made all the difference”,我译为“这使得一切都不一样”,不敢随意添加或减少原诗没有的、自己所想象或猜测的意思。

诗人宋楹读弗罗斯特的《未选择的路》

诗人甘红读弗罗斯特的《补墙》
 

  在讲座现场,诗人宋楹、甘红、陈荣荣朗读了罗伯特·弗罗斯特的《未选择的路》《一簇野花》《补墙》的英文与远洋翻译的中文版。

  远洋给深圳市福田区儿童图书馆香蜜分馆读者写下寄语:一书一世界,多多阅读,走进三千大千世界。

  讲座结束后,大家移步至香蜜公园湖畔,参加了“福田儿童文学戏剧周”戏剧快闪表演活动,周瑟瑟、樊子、周艺文、高旗、练立平、李麦花、阿哩、甘红、陈荣荣、郑荣等诗人、艺术家,以及《冒险小王子》《巴啦啦小魔仙》戏剧的演员们,现场朗读了李麦花诗集《悲伤的人不要相遇》里的诗,以及其他诗人的作品,获得了来自大湾区的观众与读者的热列反响,他们认为,这种在公园户外的戏剧快闪现场读诗的氛围特别有意思,诗歌与戏剧融为一体的形式令人耳目一新。

  诗人们在香蜜公园“福田儿童文学戏剧周”戏剧快闪表演现场读诗

  远洋给福田区儿童图书馆香蜜分馆读者的寄语:“一书一世界,多多阅读,走进三千大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