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身飞行》:施施然诗歌中的自我、世界与飞翔
——龙晓初读诗札记
2025-09-17 08:45:05 作者:龙晓初 | 来源:中诗网 | 阅读: 次
龙晓初,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汕尾市散文诗学会会员,作品发表于《人民文学》《诗刊》《星星》《诗潮》《延河》《延河诗歌特刊》《浙江诗人》《诗林》《作家天地》《中国水泥》《中华文学》《阳光》《芙蓉锦江》《北京日报》《南方日报》等报刊,入选《2018中国青年诗人作品选》等多种选本,2017年参加广西省桂风网第一届征文比赛获得二等奖,2018年12月参加在浙江举行的中国青年作家培训。
诗歌,从来不只是语言的排列与组合,更是一种灵魂的凝视、存在的回响,是对“我”与“世界”之间关系的不断追问与确认。施施然的诗集《隐身飞行》,正是这样一部将个体经验、历史记忆、文化沉思与哲学追问编织于一体的诗学文本。她以女性特有的敏感与坚韧,在语言的迷宫中穿行,在情感的深渊中起舞,在现实与理想的缝隙中寻找一种“隐身飞行”的可能。这不仅是她对诗歌写作方式的探索,更是对生命姿态的深刻表达。
一、“隐身飞行”:一种存在方式的诗学命名
《隐身飞行》作为诗集的标题,本身就具有强烈的象征意味。“隐身”并非逃避,而是一种清醒的自我保护;“飞行”不是浮空的幻想,而是一种灵魂的自由升腾。这种“隐身飞行”的姿态,贯穿整部诗集,构成了诗人理解自我、理解世界的独特方式。
在《宿命》一诗中,施施然写道:
“我需要回归,所以我不停地出走
我需要圆满,所以我不停地打碎自己”
这种“出走”与“回归”的辩证,正是“隐身飞行”的内在逻辑。诗人不是被动地接受命运的安排,而是主动地去破坏、重建,在不断的自我裂变中寻找新的完整性。这种对自我命运的掌控感,不是以对抗的方式,而是以“匠人”的身份,在废墟中立起新的造物。正如诗中所言:“我们都是匠人。测量,砍伐,重铸爱,恨,长出新生。”
“隐身飞行”不是逃离,而是在世界的喧嚣中保持清醒,在现实的重压下保持飞翔的可能。这正是施施然诗歌最打动人心之处:她从不试图用诗歌去粉饰太平,而是直面生活中的裂痕、痛楚与挣扎,用语言将它们转化为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生命经验。
二、女性视角下的世界观察与情感体验
作为一位女性诗人,施施然的写作始终带着一种“深入局部深处”的体验方式。她不满足于宏观叙事的抽象表达,而更愿意从个体的切身经验出发,去揭示更广阔的世界图景。她的女性视角,不是一种性别身份的简单标签,而是一种对世界更细腻、更深刻的理解方式。
在《戒律》一诗中,她以冷静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宗教与世俗、欲望与禁忌交汇的场景:
“女人着斑斓外衣、牛仔裤,骨肉均匀
她受够了世间悲欢,渐渐敛起了身体里的孔雀”
这里的“女人”既是诗人自身,也是所有在现实与欲望之间挣扎的现代女性。她们曾经如孔雀般张开羽翼,渴望自由与绽放,但最终不得不收敛锋芒,学会“守戒”。而僧人的出现,则构成了一种隐喻式的对照:他们同样在“戒律”中生活,却因信仰而显得“化境”。诗人没有对任何一方进行评判,而是通过“少年频频转头”的视角,暗示了人类情感与欲望的原始冲动,以及成长过程中的认知转变。
施施然对女性经验的书写,并非停留于悲情与控诉,而是试图在痛苦中寻找力量。她在《新年问候》中写道:
“我已经四十年没有见过你了
爸爸你在墓地
你停留在四十年前的时间里”
这首诗以极其克制的语言,表达了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同时也揭示了时间如何将记忆凝固成一种永恒的存在。诗人在回忆中与父亲重逢,在现实与幻想之间游走,最终在雪落中完成了一次跨越生死的“问候”。这种对亲情的书写,既是个体经验的回溯,也是普遍情感的共鸣。
三、爱情诗:从情感到哲学的升华
施施然的爱情诗是她诗歌创作中最富魅力的部分之一。她的爱情诗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浪漫抒情,而更接近于一种哲学性的沉思。她将爱情视为一种“物质不灭”的现象,一种在时间与空间中流转的情感实体。
在《风与爱情》中,她写道:
“根据物质不灭定律
我们在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吹到的风
都是同一场风
同样,我们这一生爱过很多人
其实都是同一场爱情”
这首诗以一种科学理性的方式切入爱情主题,却最终导向了一种形而上的思考。诗人试图告诉我们,爱情不是孤立的情感片段,而是一个流动的、持续存在的整体。我们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对象身上,体验着同一种情感的延续。这种“爱情的不灭性”,不仅是一种情感的慰藉,更是一种对生命本质的哲学认知。
而在《惯性》一诗中,她又以冷静的笔触写下了情感的纠缠与痛苦:
“已经道过晚安了
词语还在头脑生长
你想揪出那些说谎的脸红的,装模作样的男人和女人”
这里的“词语”成为情感的载体,也成为痛苦的根源。诗人揭示了爱情中难以割舍的惯性——即使理智上已经“告诫自己很多次”,情感却依然在“头脑中生长”。这种“惯性”,既是情感的执念,也是人性的弱点,更是诗人对爱情本质的深刻洞察。
四、行吟诗:地理经验与文化记忆的交汇
施施然的行吟诗是她诗歌创作中的另一亮点。她以旅行者的身份,穿行于世界各地,将异域风情与文化记忆融入诗歌之中。她的行吟诗不仅拓展了诗歌写作的疆域,更深化了她对“自我”与“他者”之间关系的思考。
在《走在莫斯科郊外》一诗中,她写道:
“她走着,拿一本阿赫玛托娃文集
心头回旋着这些年写下的诗和爱过的人”
诗人将自己置身于俄罗斯的文化语境中,与阿赫玛托娃这样的伟大女诗人对话。这种“文化旅行”不仅是一种地理意义上的移动,更是一种精神上的穿越。她通过对异域文化的感知,重新审视自身的文化身份,从而在“他者”中照见“自我”。
她的行吟诗不仅描写风景,更书写记忆。她写下的不只是“白桦树林”与“伏尔加汽车”的视觉印象,更是“昔日的硝烟”与“尚不曾丢失的记忆”。这些记忆,如同“身体里的结石”,与她“和平相处”。这种对历史与文化的沉思,使她的行吟诗超越了简单的地理书写,而成为一种对生命经验的深层挖掘。
五、诗学探索:叙事与抒情的融合
《隐身飞行》不仅是一部情感真挚、意象丰富的诗集,更是一部具有强烈诗学意识的文本。施施然在诗集中尝试了多种叙事手法,试图打破传统诗歌“抒情至上”的格局,将诗歌从单一的情感表达,转向更具叙事性的结构。
在《睡眠诗》中,她通过“闭着眼睛,但看见了更多的事物”的叙述方式,构建了一个梦境与现实交织的空间。这首诗没有明确的抒情主体,也没有清晰的叙事线索,而是通过意象的跳跃与场景的转换,营造出一种“意识流”式的诗学体验。这种写法,使诗歌具有了更强的开放性与包容性,也使读者在阅读中获得了更多想象与再创造的空间。
此外,她在《死并不意味着消失》中,引入了量子物理的概念:
“正如卡洛·罗韦利所发现
更辽阔的生,分布在宇宙中
如同爱脱离了时间的结构”
这种将科学理论引入诗歌写作的做法,打破了传统诗歌对“情感”与“形象”的依赖,赋予诗歌一种新的哲学维度。她不是简单地借用科学术语,而是将其转化为一种新的思维方式,一种对生命与死亡、存在与虚无的重新理解。
六、结语:在隐身中飞行,在飞行中确认自我
《隐身飞行》是一部充满张力与深度的诗集。施施然在其中展现了一位成熟诗人的思想自觉与艺术追求。她的诗歌,既是对个体经验的深情书写,也是对世界秩序的深刻质询;既是对女性命运的温柔凝视,也是对人类精神的勇敢探索。
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诗歌的意义,也许不在于提供答案,而在于提出问题,唤醒沉睡的感知,激发我们对生活的重新理解。施施然的《隐身飞行》,正是这样一部唤醒灵魂的诗集。她以“隐身”的姿态,完成了对世界的深情凝视;以“飞行”的方式,完成了对自我的确认与超越。
“她受过的苦,爱过的人,长过的刺,都落成了一行一行。”这是对一位女性诗人生命历程的总结,也是对她诗歌创作的最好注解。在《隐身飞行》中,我们看到的不只是施施然一个人的飞行轨迹,更是一个时代、一种文化、一种生命经验的诗意呈现。
一、“隐身飞行”:一种存在方式的诗学命名
《隐身飞行》作为诗集的标题,本身就具有强烈的象征意味。“隐身”并非逃避,而是一种清醒的自我保护;“飞行”不是浮空的幻想,而是一种灵魂的自由升腾。这种“隐身飞行”的姿态,贯穿整部诗集,构成了诗人理解自我、理解世界的独特方式。
在《宿命》一诗中,施施然写道:
“我需要回归,所以我不停地出走
我需要圆满,所以我不停地打碎自己”
这种“出走”与“回归”的辩证,正是“隐身飞行”的内在逻辑。诗人不是被动地接受命运的安排,而是主动地去破坏、重建,在不断的自我裂变中寻找新的完整性。这种对自我命运的掌控感,不是以对抗的方式,而是以“匠人”的身份,在废墟中立起新的造物。正如诗中所言:“我们都是匠人。测量,砍伐,重铸爱,恨,长出新生。”
“隐身飞行”不是逃离,而是在世界的喧嚣中保持清醒,在现实的重压下保持飞翔的可能。这正是施施然诗歌最打动人心之处:她从不试图用诗歌去粉饰太平,而是直面生活中的裂痕、痛楚与挣扎,用语言将它们转化为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生命经验。
二、女性视角下的世界观察与情感体验
作为一位女性诗人,施施然的写作始终带着一种“深入局部深处”的体验方式。她不满足于宏观叙事的抽象表达,而更愿意从个体的切身经验出发,去揭示更广阔的世界图景。她的女性视角,不是一种性别身份的简单标签,而是一种对世界更细腻、更深刻的理解方式。
在《戒律》一诗中,她以冷静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宗教与世俗、欲望与禁忌交汇的场景:
“女人着斑斓外衣、牛仔裤,骨肉均匀
她受够了世间悲欢,渐渐敛起了身体里的孔雀”
这里的“女人”既是诗人自身,也是所有在现实与欲望之间挣扎的现代女性。她们曾经如孔雀般张开羽翼,渴望自由与绽放,但最终不得不收敛锋芒,学会“守戒”。而僧人的出现,则构成了一种隐喻式的对照:他们同样在“戒律”中生活,却因信仰而显得“化境”。诗人没有对任何一方进行评判,而是通过“少年频频转头”的视角,暗示了人类情感与欲望的原始冲动,以及成长过程中的认知转变。
施施然对女性经验的书写,并非停留于悲情与控诉,而是试图在痛苦中寻找力量。她在《新年问候》中写道:
“我已经四十年没有见过你了
爸爸你在墓地
你停留在四十年前的时间里”
这首诗以极其克制的语言,表达了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同时也揭示了时间如何将记忆凝固成一种永恒的存在。诗人在回忆中与父亲重逢,在现实与幻想之间游走,最终在雪落中完成了一次跨越生死的“问候”。这种对亲情的书写,既是个体经验的回溯,也是普遍情感的共鸣。
三、爱情诗:从情感到哲学的升华
施施然的爱情诗是她诗歌创作中最富魅力的部分之一。她的爱情诗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浪漫抒情,而更接近于一种哲学性的沉思。她将爱情视为一种“物质不灭”的现象,一种在时间与空间中流转的情感实体。
在《风与爱情》中,她写道:
“根据物质不灭定律
我们在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吹到的风
都是同一场风
同样,我们这一生爱过很多人
其实都是同一场爱情”
这首诗以一种科学理性的方式切入爱情主题,却最终导向了一种形而上的思考。诗人试图告诉我们,爱情不是孤立的情感片段,而是一个流动的、持续存在的整体。我们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对象身上,体验着同一种情感的延续。这种“爱情的不灭性”,不仅是一种情感的慰藉,更是一种对生命本质的哲学认知。
而在《惯性》一诗中,她又以冷静的笔触写下了情感的纠缠与痛苦:
“已经道过晚安了
词语还在头脑生长
你想揪出那些说谎的脸红的,装模作样的男人和女人”
这里的“词语”成为情感的载体,也成为痛苦的根源。诗人揭示了爱情中难以割舍的惯性——即使理智上已经“告诫自己很多次”,情感却依然在“头脑中生长”。这种“惯性”,既是情感的执念,也是人性的弱点,更是诗人对爱情本质的深刻洞察。
四、行吟诗:地理经验与文化记忆的交汇
施施然的行吟诗是她诗歌创作中的另一亮点。她以旅行者的身份,穿行于世界各地,将异域风情与文化记忆融入诗歌之中。她的行吟诗不仅拓展了诗歌写作的疆域,更深化了她对“自我”与“他者”之间关系的思考。
在《走在莫斯科郊外》一诗中,她写道:
“她走着,拿一本阿赫玛托娃文集
心头回旋着这些年写下的诗和爱过的人”
诗人将自己置身于俄罗斯的文化语境中,与阿赫玛托娃这样的伟大女诗人对话。这种“文化旅行”不仅是一种地理意义上的移动,更是一种精神上的穿越。她通过对异域文化的感知,重新审视自身的文化身份,从而在“他者”中照见“自我”。
她的行吟诗不仅描写风景,更书写记忆。她写下的不只是“白桦树林”与“伏尔加汽车”的视觉印象,更是“昔日的硝烟”与“尚不曾丢失的记忆”。这些记忆,如同“身体里的结石”,与她“和平相处”。这种对历史与文化的沉思,使她的行吟诗超越了简单的地理书写,而成为一种对生命经验的深层挖掘。
五、诗学探索:叙事与抒情的融合
《隐身飞行》不仅是一部情感真挚、意象丰富的诗集,更是一部具有强烈诗学意识的文本。施施然在诗集中尝试了多种叙事手法,试图打破传统诗歌“抒情至上”的格局,将诗歌从单一的情感表达,转向更具叙事性的结构。
在《睡眠诗》中,她通过“闭着眼睛,但看见了更多的事物”的叙述方式,构建了一个梦境与现实交织的空间。这首诗没有明确的抒情主体,也没有清晰的叙事线索,而是通过意象的跳跃与场景的转换,营造出一种“意识流”式的诗学体验。这种写法,使诗歌具有了更强的开放性与包容性,也使读者在阅读中获得了更多想象与再创造的空间。
此外,她在《死并不意味着消失》中,引入了量子物理的概念:
“正如卡洛·罗韦利所发现
更辽阔的生,分布在宇宙中
如同爱脱离了时间的结构”
这种将科学理论引入诗歌写作的做法,打破了传统诗歌对“情感”与“形象”的依赖,赋予诗歌一种新的哲学维度。她不是简单地借用科学术语,而是将其转化为一种新的思维方式,一种对生命与死亡、存在与虚无的重新理解。
六、结语:在隐身中飞行,在飞行中确认自我
《隐身飞行》是一部充满张力与深度的诗集。施施然在其中展现了一位成熟诗人的思想自觉与艺术追求。她的诗歌,既是对个体经验的深情书写,也是对世界秩序的深刻质询;既是对女性命运的温柔凝视,也是对人类精神的勇敢探索。
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诗歌的意义,也许不在于提供答案,而在于提出问题,唤醒沉睡的感知,激发我们对生活的重新理解。施施然的《隐身飞行》,正是这样一部唤醒灵魂的诗集。她以“隐身”的姿态,完成了对世界的深情凝视;以“飞行”的方式,完成了对自我的确认与超越。
“她受过的苦,爱过的人,长过的刺,都落成了一行一行。”这是对一位女性诗人生命历程的总结,也是对她诗歌创作的最好注解。在《隐身飞行》中,我们看到的不只是施施然一个人的飞行轨迹,更是一个时代、一种文化、一种生命经验的诗意呈现。

诗人简介:施施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河北文学院签约作家,河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主编《中国女诗人诗选》,曾获河北省文艺振兴奖、“三月三”诗人奖等荣誉,作品曾入选中国作协重点作品扶持项目,诗作被译为英语、法语、阿拉伯语等多种语言发表。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