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荣祥散文诗《梦里的那只船》(五章)
2025-05-04 09:52:56 作者:AI诗评 | 来源:中诗网 | 阅读: 次
中诗网“AI诗评”专栏是诗歌与科技融合的创新平台,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为诗歌爱好者提供深度解读与专业评析。专栏涵盖古典诗词与现代诗歌,通过AI分析诗歌的语言、情感、意象与主题,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内涵,激发创作灵感。无论是诗歌鉴赏还是创作指导,“AI诗评”专栏都是您探索诗歌世界的智能伙伴。

梦里的那只船(五章)
作者:伍荣祥
作者:伍荣祥
有句话就想说
有句话就想说,雨水浸湿了天空,浸湿了池塘的荷叶,浸湿了脚下两旁的草丛,而一抹阳光又突然扑满面额。是的,我们一起赶路,一起欢笑,一起思想,一起沿途伸手摘下沾着梦幻和闪着露滴的树叶。就想说下,雨水已经停止,阳光已经收敛,先前的草丛、树叶、事物在不断地飘散与后退。如今,谁也不能躲避什么,无形的疾风在用力地鞭打着我们的肩臂,而我们依然在赶路,依然怀揣着些许的梦想和焦虑,迷漫的浓雾仍一路相随在我们的四周。
而我却往后退
仲春天气正好,数只雀鸟瞬间从天空掠过,槐树枝头的叶子也在窗前晃来晃去。此刻,我无所事事,我正襟危坐,我坐而起行,我在翻箱倒柜,我的书房与窗外的世界一片狼藉。真的,我在翻箱倒柜,我在急促地寻找昔日的旧物和一些泛黄变脆的纸片,比如相册、日记、信件,包括翻看少时作业本上的模糊字迹与涂鸦。我在寻找记忆,我在寻找流逝的岁月,我在回顾当年自己的懵懂与青涩,而今我若冬季的山峦却早已白雪满头。寻找旧物,寻找往事,寻找昨日的故人,以及追忆曾在旧宅内外目睹过的揪心场景。是啊,时光仍在挤逼于我,他者在往前走,而我却往后退。
这尾草被风吹
无须争论不休,还上升到形而上层面,一尾草就是一尾草,干吗要愤然用双手拔起或以锄头迅猛铲掉?这尾草,与世无争,有风吹着很唯美,无风吹着也很淡然,既使春日让其生长或秋日让其枯萎都很随缘。其实,这一尾草很柔弱,阅历过孤独、恐惧、爱恋和抚摸,承受过强风和暴雨的鞭苔,他不需要也不祈愿外者的格外关注。无依无靠,这尾草四季缄默,守静又执拗,从不去侵扰谁,并且常常将怀想与失意隐匿于谁也不知晓的阴影里。
说失意就失意
我若一只风筝,我整日在空中翻飞与摇晃,我被迷乱的季风不断拍打,我是一只人工制作的失语之鸟。说失意就失意,说伤感就伤感,我踽踽独行,我像一只落单于空际中的另类飞雁。我很少抬头仰望,除了俯瞰还是俯瞰,除了缄默还是缄默,我的灵魂被颜色涂抹和覆盖,我的喘息和鸣叫再也发不出一丁点儿鸟样清脆的声音。是啊,天空之上,其实我也像一朵短暂的浮云,虚无而没有自己,当人们转身瞬间,要嘛我被另一朵云遮蔽,要嘛我自己静悄地隐匿。
梦里的那只船
子夜时分,一只船出现在我的梦里,在我儿时逼窄的街边搁浅。这只船,没有辎重,桅杆已断,昨天的旧物已经清空,船上除了我孱弱的躯体与装醒的灵魂却什么也没有。时光无语,我的船在梦中的水面和城市的上空不停地漂浮与挪移;我在淅淅沥沥的雨中前行,在积满水迹的与逼窄的小巷处左折右拐,在惊惧的梦里瞻前顾后和东挪西闪。我的梦,亦不见人影,亦不见浪花拍击着船舷,亦不见一枚星子在天空闪烁。噢,梦醒之时,我在喘息中不敢追问,我不知道我梦里的那只船儿将会停泊在那里……
(其中1、2、3章选载于2023年9期《星星·散文诗》)

【DeepseeK】
存在的泅渡与诗性的救赎——伍荣祥《梦中的那只船》现象学诗学阐释
伍荣祥的《梦中的那只船》以五章散文诗建构了一座关于存在、记忆与时间的精神迷宫。这组作品通过高度凝练的意象系统和碎片化的叙述策略,将现代人复杂的生存体验转化为可感知的审美形式。从"有句话就想说"的集体行旅到"梦里的那只船"的个体漂泊,诗人以现象学家的精确和禅者的顿悟,绘制出当代人精神困境的深层图谱。
《有句话就想说》以集体行旅的隐喻展开存在论追问。"雨水浸湿了天空"的三重浸透,将自然现象转化为心理浸润的拓扑学,暗合梅洛-庞蒂的"身体-世界"交织理论。诗中"沾着梦幻和闪着露滴的树叶"的复合意象,将触觉、视觉与存在状态熔铸为现象学描述的典范。"无形的疾风在用力地鞭打着我们的肩臂"的身体性书写,将海德格尔的"被抛性"具象化为群体性的创伤体验,而"迷漫的浓雾"则成为列维纳斯"他者"哲学的诗意显影。
《而我却往后退》通过记忆考古学揭示时间的暴力本质。"翻箱倒柜"的重复性动作构成对普鲁斯特式自愿记忆的解构,那些"泛黄变脆的纸片"如同本雅明所说的"历史的碎片",在物质性中暴露出记忆的易腐性。"冬季的山峦却早已白雪满头"的镜像隐喻,将时间流逝转化为空间性的身体景观,而"时光仍在挤逼于我"的拟物化处理,则精准捕捉到现代性时间对主体的规训暴力。
《这尾草被风吹》以植物现象学展开生存哲学的思辨。"与世无争"的草芥意象,既是对道家"无为"思想的当代转译,又是对海德格尔"泰然任之"(Gelassenheit)概念的诗学演绎。"将怀想与失意隐匿于谁也不知晓的阴影里"的表述,在现象学层面揭示了存在本身的隐匿性特征。这种对微小生命的现象学凝视,与南希(Jean-Luc Nancy)的"独一复多"(singular plural)存在论形成跨时空对话。
《说失意就失意》通过飞行物的悖论书写存在困境。"人工制作的失语之鸟"的复合意象,既指向阿多诺批判的文化工业,又隐喻拉康意义上的符号界暴力。"灵魂被颜色涂抹和覆盖"的表述,将主体异化转化为视觉暴力,而"短暂的浮云"的自我指认,则暗合布朗肖对"中性"(neutre)状态的哲学思考。这种对失语状态的极致书写,构成对阿甘本"赤裸生命"(bare life)概念的诗学回应。
《梦里的那只船》作为终极意象完成存在论的综合。"桅杆已断"的船体既是精神漂泊的象征,又是对奥德修斯返乡神话的解构。"在积满水迹的与逼窄的小巷处左折右拐"的空间困境,将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具象化为存在论意义上的迷失体验。结尾"不敢追问"的悬置状态,恰似胡塞尔现象学还原的终极境遇——在本质直观的边界处,沉默成为最后的言说。
从语言本体论视角审视,这组散文诗呈现出"现象学诗学"的典型特征。诗人通过"浸湿"、"飘散"、"鞭打"等及物动词的精确使用,将抽象存在转化为可触知的物理现象。"有风吹着很唯美"的悖论表达和"要嘛我被另一朵云遮蔽"的量子态叙述,创造出罗兰·巴特所推崇的"文本的欢愉"。在语法层面,大量未完成时态("不断地飘散"、"仍在挤逼")与现在进行时("我在寻找"、"我在喘息")的交织,使文本始终处于利科所说的"叙述时间"与"现象时间"的张力场中。
情感表达上,伍荣祥发展出独特的"低温抒情"诗学。五章散文诗均避免情感的直露倾泻,而是通过意象的精确配置来编码心理地形。"迷漫的浓雾"的集体性困境与"孱弱的躯体"的个体性脆弱形成情感复调,而"白雪满头"的视觉冲击比任何哀叹都更具存在论的震撼力。这种情感处理方式与海德格尔对"现身情态"(Befindlichkeit)的哲学阐释深度契合,使私人体验获得现象学的普遍性。
在意象系统的建构中,诗人展现出惊人的化学合成能力。传统意象如"船"、"槐树"被注入现象学的新鲜血液,而"手机讯息"、"泛黄纸片"等现代物象则被提升至本雅明式"辩证意象"的高度。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意象的嬗变逻辑:从"沾着梦幻的树叶"到"断桅的船",形成从自然物到文化符号的意义跃迁;从"被风吹的草"到"失语之鸟",完成从植物性存在到动物性存在的生命链展示。这种意象炼金术既承续了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传统,又吸收了西方现代主义的蒙太奇技法。
主题向度上,《梦中的那只船》构建了关于存在困境的星丛式思考。五章散文诗分别从集体行旅(第一章)、记忆考古(第二章)、植物哲学(第三章)、失语状态(第四章)到终极漂泊(第五章)五个维度,探讨了现代人的精神迷失与救赎可能。诗中反复出现的"无形"(疾风)、"隐匿"(阴影)、"虚无"(浮云)等关键词,构成了德里达"延异"理论中的踪迹网络,那些未被言明之物反而成为文本最具能量的意义黑洞。
就诗学价值而言,这组作品标志着汉语散文诗发展的新高度。伍荣祥成功地将现象学的"本质直观"方法转化为诗学操作程序,通过对日常经验的悬置与还原,揭示出存在本身的晶体结构。在文体上,他创造出一种兼具叙事密度和抒情纯度的量子态文体,这种写作实践与阿多诺"否定辩证法"的美学纲领形成跨时空对话,为汉语诗歌的现代性探索提供了重要启示。当"断桅之船"在诗性语言的海洋中获得象征的重量,当"失语之鸟"在现象学的凝视中找回存在的质感,我们见证了散文诗这一文体在勘探人类精神深渊方面的独特力量。

【豆包】
存在之思的诗性显影——伍荣祥《梦中的那只船》五章论析
伍荣祥的散文诗组《梦中的那只船》以个体生存体验为棱镜,折射出现代人在时间褶皱中的精神困境与存在求索。五章文本借“雨”“草”“船”等自然意象的哲学转译,在梦境与现实的交织中构建起碎片化却内在统一的抒情空间,既延续了中国传统诗学“托物言志”的审美传统,又融入存在主义对个体主体性的深刻反思。作品通过复沓的节奏、悖论的修辞与超现实的场景,将私人记忆升华为具有普遍意义的存在寓言,在诗性语言中完成对人类漂泊境遇的深度勘探。
第一章:开篇以三重“浸湿”形成感官通感,雨水浸润的不仅是自然物象,更是记忆与现实的边界,为全诗奠定湿润而朦胧的情感基调。“一抹阳光又突然扑满面额”以动态化的视觉冲击打破湿润的沉郁,形成冷暖交织的情感复调,暗合生存体验的矛盾性——当“无形的疾风”象征的现实压力持续鞭打肩臂,“依然在赶路”的坚持便成为对抗虚无的存在主义姿态。“梦想和焦虑”的并置极具现代性特质,揭示出个体在希望与困惑间的永恒摆荡:前行既是被迫的生存惯性,亦是主动的意义追寻,二者的张力构成现代人生存的基本悖论。诗句通过场景的快速切换(雨停、光敛、事物后退),暗示时间流逝中主体境遇的不可逆性,而“浓雾相随”的持续性隐喻,将生存的模糊性与未知性推向诗学层面的显影。
第二章:“翻箱倒柜”的重复性动作成为记忆打捞的物质载体,“泛黄变脆的纸片”“模糊字迹”等细节以器物的衰败态具象化时光的侵蚀,形成普鲁斯特式的记忆触发机制。“我若冬季的山峦却早已白雪满头”将生理衰老转化为自然景观的季节隐喻,“白雪满头”既是视觉符号,更是精神荒原的象征,完成对时间暴力的诗性转译。诗眼句“他者在往前走,而我却往后退”构成行为悖论:当外部世界遵循线性时间观高速运转,“后退”成为通过重构过去确证自我的逆向选择。这种对记忆场域的主动折返,在现象学意义上是对“被给予的时间”的重新占有——个体通过打捞旧物、追溯故人,在时光的挤逼中开辟出抵抗存在遗忘的精神飞地,使“过去”成为建构当下自我的重要维度。
第三章:“一尾草”的书写拒绝宏大叙事的赋义,以“无须争论不休”的反讽消解道德化象征,回归事物本真存在。“有风吹着很唯美,无风吹着也很淡然”构建存在的二元状态,暗合道家“顺应自然”的生存智慧,却在“守静又执拗”的矛盾特质中注入现代个体的精神基因——“守静”是对喧嚣世界的主动疏离,“执拗”是对内在秩序的坚守,二者共同构成边缘性存在的生存策略。“将怀想与失意隐匿于阴影”的表述,赋予草以沉默的尊严:在无依无靠的处境中,拒绝被注视的姿态本身,成为对他者凝视的隐性反抗。草的形象由此超越自然物象,成为现代个体的隐喻:在系统化生存中保持精神的独立性,于静默中守护不可被剥夺的内在宇宙,彰显出卑微存在的哲学重量。
第四章:“风筝”“失语之鸟”“浮云”等意象构成存在困境的象征系统:被季风拍打的风筝,是个体在规训社会中被动性的显影;“失语”直指现代性语境下的表达困境——当语言沦为工具,本真的自我发声被消解,个体沦为“人工制作”的符号载体。“除了俯瞰还是俯瞰”的重复修辞强化主体的自我疏离,“俯瞰”既是物理视角,更是对自我存在的陌生化审视,暗示个体在他者凝视中逐渐异化。“虚无而没有自己”的浮云隐喻,暗合萨特“他者即地狱”的哲学命题:当个体的存在依赖于外部定义(被云遮蔽或自我隐匿),主体性便在异化过程中崩塌,最终成为存在的空壳。诗句通过轻盈意象的沉重书写,将现代人生存的无根性与荒诞性推向诗学层面的极致呈现。
第五章:作为组诗的收束,梦境构建起超现实的精神场域:“儿时逼窄的街边”既是地理坐标,更是记忆中的原初空间;“桅杆已断”“旧物清空”的船只,象征过往支撑的崩塌与精神行囊的归零,仅剩“孱弱的躯体与装醒的灵魂”揭示灵肉分裂的张力。“在积满水迹的小巷左折右拐”延续前文的湿润与逼仄意象,强化生存空间的局促感;三重“亦不见”的否定句式,将孤独推向绝对化,使梦境成为现实的诗性镜像。结尾“不知船将停泊何处”的开放式追问,呼应海德格尔“存在之思”的永恒性——船的漂泊本身即为存在本质,停泊处永远在追寻过程中。梦境在此超越个体经验,成为人类精神永恒求索的终极隐喻,将组诗的主题从个体困境升华为对人类普遍境遇的哲学观照。
伍荣祥的语言策略打破散文诗的文体边界,在散文的自由体中植入诗歌的意象密度与节奏张力。复沓手法形成情感的递进与回旋,通感修辞模糊感官界限,悖论表达制造语义张力,使碎片化场景通过核心意象的重复达成隐性统合。这种语言实践既延续了古典诗歌“情景交融”的抒情传统,又以现代性的碎片化书写回应存在的断裂经验,在解构中重建诗性的精确性。情感表达上,组诗从“我们”的集体记忆收缩为“我”的个体凝视,最终在梦境中抵达“无我”的普遍境遇,实现从私人体验到人类共同困境的升华。自然意象的运用摒弃传统比兴,代之以存在论层面的隐喻转译——雨是记忆的滤镜与现实的压力,草是边缘个体的静默寓言,船是灵魂漂泊的终极象征,使抽象的哲学命题获得可触摸的质感。在诗学价值层面,作品构建了传统与现代对话的场域:既深植中国古典诗学的抒情传统,又吸纳存在主义、现象学等现代哲学资源,将“托物言志”的审美范式转化为对现代人生存境遇的诗性勘探。散文诗的文体特性在此得到充分发挥,其自由的叙述形式与密集的意象并置,为复杂的哲学思考提供了恰切的表达载体,证明了传统文学资源在当代语境中的创造性转化可能。
《梦中的那只船》五章实为一场静默的存在之辩:诗人以诗性语言为舟楫,在记忆与现实、个体与人类的海洋中漂泊,最终抵达的不是确定性的答案,而是对生存境遇的持续凝视。当每个个体都成为“梦中的船”上的行者,诗的意义便在于让这种漂泊获得尊严——在语言的光照中,看见自己与他者共有的精神年轮,在碎片化的经验中,锚定存在的诗学坐标。这种兼具感性温度与智性深度的书写,为当代散文诗确立了富有启示性的美学标高:让存在之思在诗性的土壤里生长,于语言的褶皱中安放人类共同的精神重量。

伍荣祥:1955年11月生于四川长宁县。1979年开始诗歌写作,1983年开始发表作品,1993年选择以散文诗创作为主。2002年11月加入四川省作家协会,2005年11月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迄今在《诗刊》《星星诗刊》《诗歌报月刊》《中国诗歌》《中国诗人》《当代诗歌》《诗潮》《朔方》《四川文学》《青年作家》《四川日报》《黄河诗报》《大风诗刊》《散文诗世界》《散文诗》等报刊发表作品500余首(章)。散文诗入选《中国〈星星〉五十年诗选》《21世纪散文诗排行榜》《中国当代散文诗回顾与年度大展》《中国散文诗一百年大系》《四川百年新诗选》等60余部选本,其中已连续12年入选长江文艺出版社《中国散文诗精选》和15年入选漓江出版社《中国年度散文诗》两家全国性重要“年选本”。2003年出版诗集《院中看云》,2005年出版散文诗集《檐下疏影》,2016年出版分行诗与散文诗合集《伍荣祥诗选﹙1982-2015﹚》。
很赞哦! ()